要邁進程式自動交易的目標,只能盤後努力了。
交易日的盤後,一身的疲勞,還有一堆荒廢的家務等待著要處理,等到事情解決了,體力恢復了,離睡覺前的時間都不夠被一個bug來消遣(註:bug指不容易被找到的程式碼編寫錯誤),假日才有完整的時間來研究開發與de-bug(註:程式碼除錯)。
每個假日,早上陪著太太推著小孩到大賣場採購完,就是窩在電腦前,與程式碼談戀愛,你不愛它,它就不愛你。
接觸程式交易,是2002年買的那套軟體是,才剛處理過千禧大蟲的TradeStation 2000i,弄懂操作後,幾乎都樂在參數的最佳化,以得到漂亮的淨值曲線,在經驗不足的這時期,每當一上線,總是會有意想不到的問題發生。
有次,發覺均線系統取平均計算期間長的,停損也設大,就不會有盤整期間的過度交易虧損,獲利也比較好,想想只要能夠忍受大的停損就好,結果一上線,就馬上遇到大停損,損失慘重,因為是長線系統,下一次再進場還要很久,長線的期望值是需要長的時間來累積的,當時捷哥年輕氣盛,還沒能夠領略這道理。
「不經一事,不長一智」,人生如此,在交易世界中更是如此,而且,學習更快,現實人生中,做錯事不會總是立刻看的到處罰,交易只要一做錯,市場的懲罰總是會讓人刻苦銘心。
捷哥正努力擺脫最佳化的偽程式交易研究,從各方交易的理論假說,去整理出自己的系統:
- 獲利模式 = 穩定的複利期望獲利率,以及高勝率的加碼原則。
- 系統基礎 = 機械式技術分析的程式系統。
- 進場技術 = 背離系統與突破系統分別的進場點組合。
- 出場技術 =
- 加減碼技術 =
- 市場選擇 =
他在電腦上筆記著:
系統基礎的之總則:
- 基礎1:所有的資訊都會充分反應在價格上。
- 基礎2:所有的價格型態,可以區分成最基本的上漲趨勢、下跌趨勢與內包、外包型態。
- 基礎3:大部分交易時間內,同時存在上漲力量(fu)與下跌力量(fd),也就是買方與賣方都同時存在,只是力量的拉扯。只有極少數時候,只有買方或只有賣方的單方向力量,在股票市場的術語叫做漲停鎖死,或跌停鎖死。
- 基礎4:在一個時間點內,價格最高(High)與最低(Low)的間距(Range),代表價格方向一方的最大力量表現。力量越大,代表價格移動的能量越大;力量越小,價格移動的能量越小。
- 基礎5:有效動能是持續趨勢的基礎。當有效動能不再持續,價格卻持續創新高或新低,這就是一種背離現象,潛藏著反轉的訊息。
- 基礎6:整理型態在道氏圖形理論中可切分為20種型態,是多方與空方力量交錯持續雕刻出來的,從物理學的角度也可以分析出來,其中能量的變化與轉換,對未來價格發展的方向與空間有相當高的優勢。
- 基礎7:進場訊號與出場訊號搭配,隨著價格趨勢性與波動性的不確定性,產生了許多組合。
- 基礎8:成功的交易加上適當的資金管理會創造龐大的財富。
- 基礎9:選擇並分散交易的市場,會讓風險降低,並加快獲利速度。
進場訊號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代碼: 選擇全部
Input : Length(20);
Vars : AD(0),AccAD(0);
Vars : BuyCondition(false),SellCondition(false);
AD = (Close - Open) / (High - Low) * ticks;
AccAD = AccAD + AD;
BuyCondition = ( L < Lowest(L,Length)[1]) and ( AccAD > Lowest(AccAD, Length)[1]);
SellCondition = ( H > Highest(H,Length)[1]) and ( AccAD < Highest(AccAD, Length)[1]);
if BuyCondition then buy next bar market;
If SellCondition then sellshort next bar market;
回測出來的淨值圖,看來慘不忍睹,跟主觀交易時要抓高低點的經驗差不多,但也沒有回測這麼慘,捷哥還不願放棄,主觀交易時還會有其他的考量,比如動能的突破與方向,試了很多個條件後,有個濾網可以有效改變淨值圖的走向。
就這樣寫碼、除蟲、回測、驗證,不斷的循環,1個、2個、好幾個周休過去了,大年夜、初一、初二到元宵也都陪著程式,進度總趕不上實務的需求,捷哥2月份的操作繳出了亮麗的成績,或許也沒有需要程式系統的支援,一樣可以追求財富,還可以有操盤的快感,想著想著,3月的操作也快要來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