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夢想多大•成就多高|#第10集
發表於 : 週二 9月 30, 2025 4:24 pm
環島回來後,捷哥始終無法再交易下單了。
做當沖,擔心回到以前紀律不佳的情緒控制, 讓點滴的糊塗將那一丁點的獲利能力,累積成可觀的損失貢獻給市場;做系統波段,又害怕市場出現與319相似的無法預知事件,吞噬了所有的積蓄。
捷哥就這樣不敢按下板機,持續了幾年沒勇氣下單,即便下單也是少量而且很短暫,心裡的恐懼感始終揮之不去,捷哥想來想去,認為唯一的解方,是交易一開始就知道最重要的,卻又一直忽略的「資金管理」。
重新複習了布魯斯.巴布科克寫的高級技術分析,書裡把資金管理分成四部分:
(1) 適當的帳戶規模
(2) 系統與市場的多角化
(3) 風險管理
(4) 交易多重契約
捷哥認為目前最急需的是(2)與(3),也就是年初筆記中的
基礎8:成功的交易加上適當的資金管理會創造龐大的財富。
基礎9:選擇並分散交易的市場,會讓風險降低,並加快獲利速度。
基礎9就是高級技術分析中的(2)市場的多角化,台灣期貨交易所中的商品,只有台指的量夠大,金指與電指期都很難有分散的多角化效果。
捷哥查到TradeStation軟體公司已經轉型在美國當證券期貨交易經紀商了,而且提供開戶顧客最新的TradeStation交易軟體可以自動下單,美國期貨交易所商品眾多,又可以程式自動下單,是多角化的好選擇,捷哥決定在美國開立TradeStation的交易帳戶。
即使有多個市場可以交易,也不是一時半刻可以做到的,做到(3)風險管理才能真正放心的交易,到底什麼是風險管理?要如何做到?捷哥關起門來,潛心研究,土法煉鋼,要把基礎8的具體內容發展出來,終於想出了一個模型,是先算出最大連虧次數的機率,再把可以忍受的損失率分布在其中,來計算每次的口數,比如,一般波段突破系統的勝率大約是30%,依照常態分佈有1%的機率會遇到連虧12次,若可以忍受的最大虧損是36%,每次的風險就要控制在36% ÷ 12 = 2%以下,捷哥突然懂了為什麼書上的前輩建議每筆的風險要控制在3%或5%了,有了這個量化模型後,就知道與系統的勝率有關,勝率越小,每次下單的損失風險就要越小。
雖然,這個模型研究,讓捷哥又可以重新回到市場下單,也逐漸在台指建立了程式系統加上這個風險控制模型,但捷哥不知道國外的前輩們早就有很多資金管理的模型研究與實作,海龜系統就是其中之一,幾年後有國內的前輩指點過捷哥,這個模型應該不完整,過度偏重了風險面,喪失了資金管理的攻擊面,捷哥雖然之前也研究過瑞福.文生書中提到的最佳f資金管理模式,那就是一種攻擊型的,但看起來在交易上使用會有難度,交易是無法決定每次的賠率,勝率也是浮動的,過度的攻擊難保這次的319災難不會再發生,前輩也提到了凡.沙普博士的資金管理著作,捷哥看過覺得內容豐富,但有點繁雜瑣碎,相對地,金融怪傑艾迪.賽柯塔寫了一篇風險管理(Risk Management)的文章,實務又淺顯易懂,不過,當年的捷哥具體上只記得用湖泊比例來衡量風險的變動率,其他的部分,其實都潛移默化地影響捷哥未來的系統模式。
這篇文章的大綱是:
風險
風險管理
丟銅板的例子
賭注的最佳化
直覺與系統
固定賭注以及固定下注比例
模擬測試
金字塔加碼以及賭注加倍
最佳化-使用模擬測試
最佳化-使用微積分
最佳化-使用凱利方程式
勝率、報酬和最佳下注比例的圖形關係
圖1-下注比例隨報酬與勝率增加而增加
圖2-在最佳下注比下的相對期望值
圖3-由賭注和報酬尋找最佳下注比
非均勻分布以及高報酬
確定幾乎會毀滅的策略
風險分散
叫輸點(The Uncle Point)
測量投資組合的變動率
壓力測試
選擇投資組合
部位大小的決定
心理面的考慮
最後,風險管理總結有7點:
1. 闡明交易系統和風險管理系統,直到可以轉化為程式碼為止。
2. 包含風險分散和投資工具選擇,再做好歷史測試。
3. 歷史測試和壓力測試決定交易參數敏感性以及最佳化數字。
4. 所有參與者,對於變動率和獲利率,有清楚的共識。
5. 投資人和管理者之間,維持具有支持作用的關係。
6. 最重要的是,堅守系統。
7. 參照上面第六條。
經過相當時間的消化整理,捷哥終於清楚這自行開發的風險控制模型只包含了2個部分:一個是風險配置,一個口數調控,也就是所謂的PZ(Position Sizing)。風險配置可以依據交易者本身的風險傾向,制定攻擊與防衛強度,還缺的,就是實際的系統與市場的多角化。
他在台指期的系統程式開發已經逐步成熟了,後續寄望踏入美國的多商品自動下單,但這條路卻走了將近6年,才真正跨過了門檻。
做當沖,擔心回到以前紀律不佳的情緒控制, 讓點滴的糊塗將那一丁點的獲利能力,累積成可觀的損失貢獻給市場;做系統波段,又害怕市場出現與319相似的無法預知事件,吞噬了所有的積蓄。
捷哥就這樣不敢按下板機,持續了幾年沒勇氣下單,即便下單也是少量而且很短暫,心裡的恐懼感始終揮之不去,捷哥想來想去,認為唯一的解方,是交易一開始就知道最重要的,卻又一直忽略的「資金管理」。
重新複習了布魯斯.巴布科克寫的高級技術分析,書裡把資金管理分成四部分:
(1) 適當的帳戶規模
(2) 系統與市場的多角化
(3) 風險管理
(4) 交易多重契約
捷哥認為目前最急需的是(2)與(3),也就是年初筆記中的
基礎8:成功的交易加上適當的資金管理會創造龐大的財富。
基礎9:選擇並分散交易的市場,會讓風險降低,並加快獲利速度。
基礎9就是高級技術分析中的(2)市場的多角化,台灣期貨交易所中的商品,只有台指的量夠大,金指與電指期都很難有分散的多角化效果。
捷哥查到TradeStation軟體公司已經轉型在美國當證券期貨交易經紀商了,而且提供開戶顧客最新的TradeStation交易軟體可以自動下單,美國期貨交易所商品眾多,又可以程式自動下單,是多角化的好選擇,捷哥決定在美國開立TradeStation的交易帳戶。
即使有多個市場可以交易,也不是一時半刻可以做到的,做到(3)風險管理才能真正放心的交易,到底什麼是風險管理?要如何做到?捷哥關起門來,潛心研究,土法煉鋼,要把基礎8的具體內容發展出來,終於想出了一個模型,是先算出最大連虧次數的機率,再把可以忍受的損失率分布在其中,來計算每次的口數,比如,一般波段突破系統的勝率大約是30%,依照常態分佈有1%的機率會遇到連虧12次,若可以忍受的最大虧損是36%,每次的風險就要控制在36% ÷ 12 = 2%以下,捷哥突然懂了為什麼書上的前輩建議每筆的風險要控制在3%或5%了,有了這個量化模型後,就知道與系統的勝率有關,勝率越小,每次下單的損失風險就要越小。
雖然,這個模型研究,讓捷哥又可以重新回到市場下單,也逐漸在台指建立了程式系統加上這個風險控制模型,但捷哥不知道國外的前輩們早就有很多資金管理的模型研究與實作,海龜系統就是其中之一,幾年後有國內的前輩指點過捷哥,這個模型應該不完整,過度偏重了風險面,喪失了資金管理的攻擊面,捷哥雖然之前也研究過瑞福.文生書中提到的最佳f資金管理模式,那就是一種攻擊型的,但看起來在交易上使用會有難度,交易是無法決定每次的賠率,勝率也是浮動的,過度的攻擊難保這次的319災難不會再發生,前輩也提到了凡.沙普博士的資金管理著作,捷哥看過覺得內容豐富,但有點繁雜瑣碎,相對地,金融怪傑艾迪.賽柯塔寫了一篇風險管理(Risk Management)的文章,實務又淺顯易懂,不過,當年的捷哥具體上只記得用湖泊比例來衡量風險的變動率,其他的部分,其實都潛移默化地影響捷哥未來的系統模式。
這篇文章的大綱是:
風險
風險管理
丟銅板的例子
賭注的最佳化
直覺與系統
固定賭注以及固定下注比例
模擬測試
金字塔加碼以及賭注加倍
最佳化-使用模擬測試
最佳化-使用微積分
最佳化-使用凱利方程式
勝率、報酬和最佳下注比例的圖形關係
圖1-下注比例隨報酬與勝率增加而增加
圖2-在最佳下注比下的相對期望值
圖3-由賭注和報酬尋找最佳下注比
非均勻分布以及高報酬
確定幾乎會毀滅的策略
風險分散
叫輸點(The Uncle Point)
測量投資組合的變動率
壓力測試
選擇投資組合
部位大小的決定
心理面的考慮
最後,風險管理總結有7點:
1. 闡明交易系統和風險管理系統,直到可以轉化為程式碼為止。
2. 包含風險分散和投資工具選擇,再做好歷史測試。
3. 歷史測試和壓力測試決定交易參數敏感性以及最佳化數字。
4. 所有參與者,對於變動率和獲利率,有清楚的共識。
5. 投資人和管理者之間,維持具有支持作用的關係。
6. 最重要的是,堅守系統。
7. 參照上面第六條。
經過相當時間的消化整理,捷哥終於清楚這自行開發的風險控制模型只包含了2個部分:一個是風險配置,一個口數調控,也就是所謂的PZ(Position Sizing)。風險配置可以依據交易者本身的風險傾向,制定攻擊與防衛強度,還缺的,就是實際的系統與市場的多角化。
他在台指期的系統程式開發已經逐步成熟了,後續寄望踏入美國的多商品自動下單,但這條路卻走了將近6年,才真正跨過了門檻。